文化撷英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医者仁心
发布部门: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07-13   浏览次数:1058

天人合一尊道贵德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自身身心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个人与群体、个人的身与心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资源。儒家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即殊相与共相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道家顺应自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敬畏天地,尊重民众,珍惜生命。《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特性,这些思想都有助于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正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们长期对自然采取一种掠夺和冲突的态度,破坏了人类和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导致大自然的反噬和报复。“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果人们不敬畏生命、崇尚自然,人类就要受到惩罚,深陷严重的危机和灾难。《道德经》强调“尊道贵德”,即“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天地万物都要尊崇道而重视德。“尊道”就是按照“道”的运行规律去对待万事万物,尊重一切生命的运行都按照自然的规律循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贵德”则要求我们以“道”为心,去践行“道”。《周易》中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将生命定位成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其伦理价值也因此被确立起来。

仁爱天下舍生取义

  《论语》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仁”其实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本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尽己为忠”“推己为恕”。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孔子和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医者仁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可谓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美德内涵的核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挺身而出,自愿请战,勇担重任,不惧风险、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一道防护墙。健康所系,性命之托,“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他们为大我舍小我,以行仁义为己任,博施于众,爱济天下,涌现出许许多多舍家为国的感人事迹,充分诠释了家国天下的豪情与担当。有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幸感染病毒而去世,他们用生命托起生命,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舍生取义”的壮烈篇章,展现了医者的风骨与仁心,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

民胞物与天下一家

  北宋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下本来就是一家,天地就是我们的祖宗父母,在天地这个“大父母”的怀抱里,众人与生灵万物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孤独的外在者,而是与我血脉相连的一体同胞的兄弟。

  明代王守仁在《大学问》中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这就是说,不管是有知觉的动物,有生命的植物,还是如瓦石之类的无生命的物体,当它们受到破坏或者损害时,每一个人都会从内心产生“不忍人之心”“怜恤之心”和“顾惜之心”,并把它们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

  正是这种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让全国各地的人们、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在疫情面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纷纷施以援手;国际上许多国家也守望相助,捐赠了大量防护物品和消毒用品。日本捐赠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一体同心、患难与共的情感,以及天下一家、心意感通的精神境界。

为仁由己自胜者强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大生命观,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化解当前消费主义横行、自然环境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病毒肆虐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人民是不怕困难的,我们从来都是在困难中前进,在困难中正视自己、检查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能不断启发人们的内心自觉。孔子肯定人们的主体性,他主张“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自反自修、内在超越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观察社会、反省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屹立不倒的精神源泉。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求人类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贪念,控制自己的欲望,确立起生命至贵的价值观,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应该静心沉思,回顾经典,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赋予自己最深沉和坚定的力量。古人讲,“不动性天不降灾,心不起恶念,地府不降病”。《道德经》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信心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只要我们怀着必赢的信念,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郭齐家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3月16日15版)

皖南医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11 Wannan Medical College 皖ICP备 05003571号